在长治上党区韩店镇柳林村,李云步俯身凝视着窑炉中翻涌的青烟——数百斤油松根在烈焰中蜷曲、裂变,最终凝成几斤玄黑的松烟灰。这缕穿越千年的墨魂,曾点燃李白的诗情,成就“上党碧松烟,夷陵丹砂末”的盛唐绝唱,也曾湮没于历史尘埃。而今,在一位非遗守艺人的铁杵下,它正重焕“落墨似漆,万年存真”的惊世光华。
2013年,当李云步手握父亲李岳峰珍藏的潞墨古方时,这份写满唐宋荣光的技艺已断代百年。身为教师的李岳峰早年获赠乡贤宋应科家传制墨秘法,却苦于无法复原,空怀“千金易得,一墨难求”的喟叹。儿子李云步毅然辞去公职,远赴安徽拜师徽墨名家胡开文传人。学成归来后,他面临更严峻挑战:徽墨工艺在干燥的上党水土不服,墨锭开裂频发。经三年调整,他将古法“夏熬胶、冬合料”与本土气候融合,终在2014年让失传的潞墨重见天日。
走进制墨作坊,“千锤百炼方成墨”的标语下,工匠正以铁杵捶打墨坯。这道需反复折叠捶打数万次的工序,是墨锭“丰肌腻理、其坚如玉”的关键。李云步的妻子郭丽芳同样是非遗传承人,她主导的毛笔工坊遵循“尖齐圆健”四德标准,一支笔需经浸、拔、梳、并等150余道工序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,让企业宁可年产仅500块墨锭,也绝不牺牲品质——正如李云步所言:“墨是文人脊梁,宁可断货,不可断魂”。
文化赋能,擦亮千年IP
企业敏锐抓住李白《酬张司马赠墨》的诗意基因,将“上党碧松烟”注册为商标,并挖掘三重文化符号:帝王墨缘:唐玄宗任潞州别驾时创“龙香剂”御墨,以芙蓉花汁调粉,使墨泛奇香;诗仙认证:李白用此墨书写《上阳台帖》,其真迹成为现存唯一墨宝;松烟密码:坚持采用五龙山油松心,宋代《文房四谱》载“上党松心为之尤佳”
文旅融合,墨香引客
随着市级非遗认证落地,企业打造“以墨为媒”的体验经济,在建的潞墨文化园将开放古法制墨体验,游客可参与松烟采集、捶打定形等工序,与太行山写生基地合作,书画家现场试用墨锭,带动高端定制销售,开发“诗仙墨旅”路线,串联李白题诗地、唐玄宗德风亭等历史遗迹。
复刻唐代“龙香剂”配方,添加麝香、冰片、金箔,阴干三年而成。墨体泛紫玉光泽,研磨时散发松脂香,北京书画家称其“发墨如油,一笔透纸”。解决墨锭使用门槛,采用松烟灰与骨胶冷制工艺,小瓶装获深圳文博会采购商批量订购
更深刻的变革在于人才回流。26岁的韩伟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学制墨:“以前觉得老手艺土,现在明白这是文化芯片。”企业通过“工匠学徒制”培养12名青年技工,其中3人获评区级非遗传承人。在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,这些年轻面孔向客商演示描金工艺,单日创下万元销售额。
夜幕笼罩制墨作坊,李云步轻抚新出窑的墨锭,其上的描金云纹在灯下流淌着暗光。远处,占地扩大的潞墨文化园轮廓初现,这里将成为集古法体验、文创开发、书法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地标。“我们要让年轻人握着毛笔,就像握住连通盛唐的密码。”
从李白诗中的“黑衣使者”到深圳文博会上的文化名片,碧松烟的复兴之路印证着: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复制过去,而是以当代匠心重燃千年星火。当松烟在宣纸上晕开,那抹乌金光泽中,映照着一个古老品牌在时代洪流中的倔强重生。(上党区乡村e镇)
推荐阅读: